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

[心得] 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:從古地圖洞悉台灣地名的前世今生


之前在整理NHM蝴蝶標本資訊時,有大量十八世紀時採自台灣的標本,標籤上的當然多的是當時的地名,如果是什麼「打狗」、「埔里社」這種還好解決,但多的是根本不知道是客語還是閩南語發音的地名,讓我在google上著實打轉了一陣子,只為了確認標籤上資訊對照到現在的地名上。

那時我就想著,怎就沒人整理一份名錄,好讓我可以對照呢?

然後某天在逛書店的時候就看到了這本書(心),還打79折(大心),雖然當天就帶回家躺在我的桌上,但我一直到最近才有機會看完。

這本書從歷史脈絡出發,討論某些地名的演變,有可能是客家族群的閩南話,有可能是船隊嚮導是閩南人,有可能是政權轉移的變化,解答我心中許多地名來由的疑惑,例如「高雄」的日語發音就很像「Takow」,所以日本人藉此重新命名這個城市,當然書中還有很多故事,最重要的是,書中整理了大量的相關地名,以及附上多種古地圖,除了對文史工作者有所助益外,也間接的幫助到我們這類學自然史的地名推敲。

不過,在讀的過程中我發現,不知是文史的寫作方法與科學寫作邏輯不同,或是這本書的訂位是大眾書所致,文中作者的地名雖有詳細考究,可能不同意於某些學者們的看法,其認為某地名來源的理由可能是「我覺得」、「我認為應該是」等主觀字眼,不知是否領域不同之故,讓我在他下結論時捏了一把冷汗;或是有時解釋一個地名時,大篇大篇的寫著他對某地名的感想,或是在這地名的遊歷與地緣關係,最後一兩段才寫出這地名的來由,但其結論或可能不確定或他自己也有疑問(感覺可能是編輯讓他湊字數?);或是有時花了大整篇的篇幅說他的田野調查心得,然後順勢靠北一下學院派是只知在房間找文獻辯論的老學究,連出來調查一下就有答案的事情也不願做之類的橋段。

當然以上這些也是閱讀樂趣之一,雖然不知作者受了什麼委屈,但他用心盡力探討這些古地名,走訪台灣各地蒐集資料,如果只是為了興趣自主研究,實在是令人佩服他的毅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